本報記者 丁佳 陸琦
6月初,“蛟龍”號將再度起航,全面進入試驗性應用階段。
“我們還將繼續參與其中?!苯邮堋吨袊茖W報》記者采訪時,“載人深潛英雄”們正在為即將開啟的“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積極準備。
5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并慰問了載人深潛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在隨后召開的中國載人深潛表彰大會上,7名“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航員獲得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載人深潛英雄”稱號。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楊波、張東升以及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開周3位科技人員獲此殊榮?!?月15日,我在無錫做水池實驗,調試聲學系統。當天晚上突然接到電話,讓我第二天趕回北京,后天中央領導接見?!睆垨|升對記者回憶說。
距離去年“蛟龍”號創造7062米下潛深度紀錄已經差不多過去了一年時間。這一年中,為了保證“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能夠順利進行并獲得更好的試驗結果,在各個分系統狀態已較穩定的情況下,研制人員又進行了部分改進,比如聲學系統增加了數據自容等功能。
“今年不會下潛那么多次了,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負責的高分辨率測深側掃聲納系統的操作、數據處理、成圖等整套流程順利移交給國家深?;氐南鄳夹g人員?!睆垨|升表示,順利交接后,他們的工作才算暫時告一段落。
1976年出生的劉開周,可以算得上團隊的“老人”了,作為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他研發了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蛟龍”號控制系統軟件。針對“蛟龍”號大慣量、非線性、強耦合等難點,劉開周和他的同事實現了“蛟龍”號全自動巡航能力,有效減輕了潛航員的勞動強度,其中,懸停定位作業功能更成為“蛟龍”號優于國際其他同類載人潛水器的主要創新點之一。談到當英雄的感覺時,他卻說“稱號給了我們7個人,但榮譽是給團隊的。只要是從事這項工作的人,都會感到非常光榮”。
楊波也有著類似的感受?!拔覀兪亲鳛樵嚭絾T下潛的,但我們背后的支撐力量是一支非常龐大的隊伍,包括中科院、研究所,有許多前輩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很扎實的工作?!痹凇膀札垺碧栞d人潛水器聲學系統的研制中,楊波擔任聲學系統主任設計師,負責聲學系統設備的調試、操作、維護和改進,并作為試航員執行了17次下潛任務,包括全部風險性最大的首次突破30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4000米、5000米、6000米、7000米深度的下潛。
和楊波同為“80后”的張東升說自己是“半路出家”,從2009年開始,他參與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海上試驗,以及歷年的技術改進和水池試驗,真正做到了“我的崗位無差錯,我的工作請放心”,圓滿完成所有工作任務。
回憶這些年攜手奮斗的日子,“載人深潛英雄”們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很慶幸自己加入了“蛟龍”號團隊,這對我本人來說是一次非常珍貴的經歷?!睏畈ㄕf,“現在回過頭來反思,在“蛟龍”號上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在你最難受、最接近崩潰的時候,如果能堅強地扛過去,就會看到最美的風景?!?/P>
“我在“蛟龍”號任務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特別是"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載人深潛精神,將會激勵我不斷向前?!笨偨Y這些年的經歷,張東升說,“這16個字,將會伴隨我一輩子的工作和生活?!?/P>
《中國科學報》 (2013-05-30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