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當地時間1012日,東太平洋。隨著長基線定位系統收陣,海洋六號船大洋29航次科考最后一個航段的核心任務——我國自主研制6000米水下無人無纜潛器潛龍一號首次大洋試驗應用性工作順利結束。12天里,潛龍一號在太平洋下潛7次,在5000多米我國多金屬結核詳細勘探區近海底潛行作業將近30小時,完成聲學等探測92.1公里,探明33平方公里海底精細地貌,設備性能得到了全面檢驗。 

  當地時間101海洋六號船抵達東太平洋我國多金屬結核詳細勘探區,這里是潛龍一號本次試驗性應用的工作區。海洋六號船已于前一航段利用多波束測深系統對該區進行了詳細的地形探測,并獲得了CTD測量資料,為潛龍一號的這次試驗做好了技術準備。 

  1023日,首先進行了長基線的布陣和測陣工作,之后開展了兩個潛次潛器綜合性能檢驗工作,特別對潛龍一號南海海試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措施進行了驗證。 

  104日,從第三個潛次開始,在確定各項性能正常的情況下,潛龍一號試驗轉入了試驗性應用階段。根據航次設計,每個潛次在試驗區內規劃了多條平行測線,進行近海底50米定高聲學、水文綜合探測。 

  據介紹,潛龍一號在水下作業過程中的安全保護措施非常齊全,其智能控制系統只要接收到威脅潛器安全或者異常信息,均會拋載上浮實現自我保護。在之后的試驗性應用潛次中,潛龍一號從開始的無動力下潛、定深懸停,到正式作業的定高自主潛行、自主組合導航等,都進展順利,性能穩定正常。從第三個潛次開始,潛龍一號連續三次實現了長時間近海底科學探測,連續作業時間分別達8小時5分鐘、8小時30分鐘以及10小時5分鐘。試驗期間,潛龍一號成功嘗試了夜間安全布放與回收,準確避開惡劣海況對試驗的影響,檢驗了四級海況下作業的安全性,為今后的正式應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012日,歷時12天的潛龍一號試驗性應用工作結束,共進行了7個潛次的試驗與應用,最大下潛深度5162米,在多金屬結核詳細勘探區進行海底探測28小時53分鐘,共完成了近海底聲學、水文等綜合調查測線92.1公里,獲得了約33平方公里的海底測深側掃資料、淺地層剖面數據以及相應的溫、鹽等物理海洋數據。 

  項目負責徐會希說,潛龍一號大洋試驗性應用的目的是全面檢驗潛器本體功能以及探測設備的技術性能,并對預定的多金屬結核詳細勘探區進行試驗性資源調查。結果表明,潛龍一號布放回收安全、順暢,潛器自主運動控制、高精度水下定位以及探測功能正常,說明潛龍一號在總體集成技術、深海導航及定位監控技術、高智能控制技術、深海探測技術、多聲學設備協調技術、布放回收技術等技術難點上實現了突破。通過對獲得的海底地形地貌、淺地層資料處理分析,數據質量良好,這些數據將為我國多金屬結核專屬勘探區未來的開發提供寶貴的精細地形資料,顯示了潛龍一號特有的近海底作業優勢。另外,在整個下潛過程中,海洋六號船通過科學組織、嚴密施工,成功實現了4級及以下海況下潛器全天候安全布放與回收,克服了夜間作業的困難,探索了一套安全、高效、規范化的作業模式,為今后潛龍一號實現深海大洋的全面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據介紹,6000AUV項目(潛龍一號)是我國國際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十二五規劃項目之一。該項目以太平洋底多金屬結核調查任務為主要目的,兼顧大洋其他多種深海資源的勘探和開發需求,最大作業水深為6000米。潛龍一號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中科院聲學所、哈工程大學等單位共同研制。據首席科學家劉方蘭介紹,20133月,潛龍一號在千島湖完成湖上試驗后,于今年4月在南海進行了首次海上試驗。在南海的首次試驗中,潛龍一號最大下潛深度4159米,水中工作時間6小時2分,同時進行了聲學、光學和水文等項目探測試驗。(記者 劉維)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