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海洋所項目負責人邢軍武(右一)在現場布置實驗

  高耐鹽植物種質資源圃種源繁育產業基地

  來自中科院下屬七個研究機構、十個團隊的科學家們,帶著他們傾注多年心力的科研成果踏上了這片土地。在黃河三角洲綿延千里的鹽堿地上,一批高耐鹽的植物正在扎根、生長,曾經的不毛之地正在一點一點被春風染綠。

  大草帽、綠膠鞋、黃泥巴,在山東東營海濱一望無際的鹽堿地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當中不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從這身“標配”和被曬得黝黑的膚色里,已經很難看出他們都是從實驗室走出來的科研工作者,倒是與這片荒茫無垠的畫面特別和諧。

  這群科研工作者是來自中科院七個研究機構的十個研究團隊。在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的協調下,他們帶著多年持續研究的科研成果來到黃河三角洲的鹽堿地上進行院企合作。這群“有飯吃的人心里惦記著沒飯吃的人”,一絲不茍地實施著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STS”計劃)首批啟動的“濱海鹽堿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庇表椖?,曾經白花花的鹽堿地,經過兩年時間改造,綠植覆蓋、生機煥發。

  落地黃河三角洲 

  與以往其他科研計劃不同,“STS”項目不以論文“論英雄”,而是要求所提供的技術成果都不能僅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項目本身須具備足夠的技術積累和成熟度,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并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這正是中科院在篩選和確定“STS”計劃首批啟動項目的原則。

  “濱海鹽堿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庇表椖空沁@樣一個范例。項目集中了海洋所、新疆生地所、東北地理所、武漢植物園、植物所、遺傳發育所以及農業資源中心、青島生物能源所等七個相關研究機構的十個研究團隊。

  “這個‘STS’計劃項目將通過院企合作的形式,解決沿海和內陸鹽堿地區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污染治理對高耐鹽經濟植物及其栽培技術的需求?!敝锌圃汉Q笏}堿農業項目負責人、項目首席科學家邢軍武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因此,項目要求所有相關團隊的技術成果都必須是經過長期研究與積累的。

  邢軍武團隊長期從事鹽生植物作物化、鹽堿環境與鹽堿農業領域的相關研究。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與團隊就開始對高耐鹽植物堿蓬進行作物化篩選與綜合產品開發,并獲得了世界第一個有關堿蓬的人工栽培發明專利。鹽生植物堿蓬的作物化及其綜合利用技術徹底改變了高鹽堿土壤不能直接農業利用的歷史,其發明的堿蓬用于鹽堿塵暴生態控制技術,在內蒙古、河北、新疆等地的鹽堿塵暴治理中取得成效。

  其他團隊也是術有專攻。植物所桑濤團隊長期從事能源植物芒草研究,李銀心團隊從事抗鹽耐海水蔬菜研究,沈世華團隊從事雜交構樹研究。遺傳發育學所謝旗團隊從事耐鹽甜高粱研究與規模種植試驗。青島能源所周功克團隊則已收集210份耐鹽野生抗逆芒草種質資源。東北地理所的梁正偉團隊長期從事耐鹽牧草及鹽生灌木篩選栽培試驗研究,參與該項目后,篩選了堿茅、羊草、西伯利亞白刺、唐古特白刺、甘蒙檉柳、枸杞等耐鹽堿植物及其栽培技術。遺傳所農業資源中心劉小京團隊開展環渤海鹽生植物開發、國外耐鹽堿植物引進、鹽生植物抗逆機理及栽培、地下咸水灌溉技術等研究,在該項目實施中已篩選出海杞、鹽杞兩個耐鹽枸杞品種和海檉一號檉柳品種。

  奔走在田間地頭 

  進入夏季,水邊的太陽越來越毒,一大清早就能讓人出一身大汗。他們可顧不得這些,挽起褲腿就下田了。

  新疆生地所的田長彥團隊經過長期科研實踐,已初步掌握了鹽角草、高堿蓬、野榆錢菠菜、紅葉藜等的高產栽培管理技術。參與這個“STS”項目,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開展高耐鹽經濟植物品種篩選、繁育技術和適應性高效栽培技術三項工作。

  他們嘗試將新疆的胡楊引種到東營。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如此耐旱的胡楊能否適應東部沿海相對濕潤的大氣環境?不過他們非常嚴謹,盡管目前胡楊苗仍在存活,但其生長狀況還待作進一步的觀察,是否適應當地環境還需檢驗。

  “通過優選不同生態適應性樹種在山東東營鹽堿地試種,可以增加適應性樹種選中幾率。新疆鹽生植物種類有320種之多,且生態生活型多樣,推廣范圍很廣闊?!毙陆厮镩L彥團隊成員趙振勇告訴記者。

  武漢植物園傅金民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選育的耐鹽草坪草可在含鹽量為1.5%的土壤中生長,并表現較好的觀賞質量,獲批國家發明專利《鹽堿地草坪種植方法》。

  傅金民說:“在這個項目中,我們的任務是利用重度鹽堿耐性草坪草和栽培技術,在山東省東營市鹽堿地示范種植,研發節本增效配套栽培技術并推廣應用,促進我國鹽堿地改良以及生態修復用草種質創新與產業發展?!?/p>

   生機盎然不是夢 

  “濱海鹽堿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庇表椖康膶嵤?,并非僅是改善黃河三角洲區域的鹽漬化土地。邢軍武說,一批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出來后將被大面積推廣。

  我國鹽漬化土地超過16億畝,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數字。據上世紀90年代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王尊親先生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約有15億畝鹽堿地,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華中、華東廣大區域。若考慮到次生鹽漬化耕地和濱海灘涂鹽漬化土地面積以及每年河口淤積新形成的鹽堿地面積,則總面積應超過16億畝。

  鹽堿地帶來的問題很多。例如,鹽漬化導致可耕地減少,這使得人類食物生產的有效面積不足,同時還使受影響耕地的單位面積減產,作物產量降低。還有,鹽漬化會導致荒漠化擴散,裸露的鹽堿荒漠,還會引發鹽堿塵暴。而鹽堿荒漠與鹽堿塵暴則進一步造成鹽漬化擴散、使植物枯死、作物絕收、人畜生病、金屬腐蝕加劇、縮短機械、電器、車輛、設備、橋梁和建筑物壽命。另外,鹽堿粉塵往往以極細的微粒隨風傳播,成為灰霾和塵暴的重要組分,可以通過風和降雨的攜帶大范圍擴散,擴散距離可達萬公里甚至全球散布,所到之處或造成植物死亡枯萎,或使農田鹽漬化,或溶于水中污染河流、湖泊、水源,造成水質惡化、淡水資源減少甚至枯竭,最終導致局部氣候與環境陷入惡性循環,甚至引發人類文明消亡。如古樓蘭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消失即由鹽漬化泛濫引起。

  這群“有飯吃的人想著沒飯吃的人”,在2014年項目一期中已經篩選出60余種100多份耐鹽植物?!拔覀兊哪繕司褪谴_定哪些種類能耐高鹽,哪些已經掌握了配套栽培和繁育技術,哪些能夠適應北方濱海高鹽區,哪些能夠在內陸高鹽區推廣?!毙宪娢湔f,“然后對表現良好的種類進行擴繁和規?;缬N,大面積推廣應用?!?/p>

  今年,科研人員除繼續進行二期篩選增加新的儲備種類外,還將擴繁和規?;茝V一期篩選出來的30多種植物。

  其中最為成熟的有海洋所篩選的堿蓬。目前,其已分別在河北、內蒙古、新疆、山東等省區進行大規模推廣,累計總面積達6萬多畝,除了生產食物還作為高鹽環境以及沿海灘涂生態修復的先鋒物種,成為建立人工植被、美化鹽堿環境、消除鹽堿塵暴、防止鹽漬化擴散和改良土壤的強大生態工具。2015年分別在遼寧和青島濱海灘涂推廣面積約1萬多畝,用于濱海灘涂高鹽濕地生態修復和植被重建。

  另外,遺傳與發育所篩選培育的高耐鹽甜高粱已在河南山東等多省區實施推廣數萬多畝,用于生物能源和飼料生產。植物所篩選的高耐鹽芒草已推廣上萬畝,用于生物能源生產。遺傳與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培育的高耐鹽綠化喬木海檉1號、綠化和藥材灌木海杞,東北地理所的甘蒙檉柳、枸杞、西伯利亞白刺、唐古拉白刺、羊草等,武漢植物園的4種耐鹽草坪,新疆生地所的耐鹽喬木大果沙棗、小果沙棗、胡楊、灌木鹽爪爪等等都具備了推廣的成熟性,有些也已進行了規?;茝V。

 ?。ㄔd于《中國科學報》 2015-06-01 第5版 創新周刊)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