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二號”海試場景■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供圖
本報訊(華商晨報 掌中沈陽客戶端主任記者 劉桐)西南印度洋上,一條來自沈陽產的呆萌“小黃魚”緩緩沉入數千米的深海區,別看這條“魚”小,但是“能耐”卻很大。
這就是外形酷似“小黃魚”的我國“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它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潛龍二號”。
今年初,“潛龍二號”在西南印度洋試驗性應用成功,填補了我國深海硫化物熱液區自主探測技術裝備的“空白”。
單次下潛最長達32小時13分鐘
最深超3200米
3月4日,中國大洋第40航次“潛龍二號”試驗性應用圓滿結束,“小黃魚”出水后裝入集裝箱踏上回國路,研發人員先期返回沈陽。
本次“小黃魚”在海上作業分為驗收試驗和試驗性應用兩個階段?!皾擙埗枴?總設計師、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研究員劉健介紹:“第一航段的驗收試驗就像是‘小黃魚’的‘高考’一樣,潛水器共8次下潛,完成了驗收試驗規定的所有考核項目?!?nbsp;
1月29日,863現場驗收專家一致同意通過現場驗收。
在第二航段的試驗性應用階段,“潛龍二號”在共8個潛次的任務中,完成了7個長航程探測任務,累計航程近700公里,探測面積達218平方公里,測深側掃數據、磁力探測數據、各種水文環境參數數據均完整有效,同時發現多處熱液異常點。
其中,單次下潛最大探測時間達32小時13分鐘,最大航行深度超過3200米。本航段“潛龍二號”連續4個長航程成功探測成績也創下了我國深海AUV之最。
在漆黑海底世界攀爬千米高峰
此次“小黃魚”的探測任務是在斷橋、龍旂和玉皇三個深海區域進行探測,承載著“小黃魚”的“向陽紅10號”科考船根據天氣預報情況在這三個熱液區之間反復來回,這樣就需要“小黃魚”有充足的體力。
劉健表示:斷橋熱液區海底地形起伏高達750米,龍旂試驗海域海底地形起伏高達1700米,玉皇試驗海域海底地形起伏高達1250米,這就意味著“小黃魚”得經常在深?!吧仙健薄跋律健?。
另外,“小黃魚”在西南印度洋海上試驗再次驗證了多項關鍵技術:在我國首次采用全新非回轉體立扁形設計和可旋轉推進器布局,增強了潛水器的機動性能,實現了復雜海底地形下的穩定航行和路徑跟蹤能力;首次采用基于前視聲吶的避碰控制方法,大大提高了障礙物的有效識別能力,實現了復雜海底地形條件下的有效避碰控制;國內首次在AUV上安裝了磁力探測傳感器,解決了對磁輻射設備的屏蔽和磁探測數據的校正及處理難題,實現了近海底高精度磁力探測等。
此外,“小黃魚”還有出色的避碰控制性能,僅在龍旂熱液區一次下潛探測中,“潛龍二號”就先后有效地完成了30多次規避障礙的控制。
帶回海底高精細地形地貌圖
別看“小黃魚”長得小,但體重能達1.5噸,還具有多項科學勘查的“本領”。
“小黃魚”重要的本領就是近海底精細地形地貌探測,采用了測深側掃聲吶水下實時信號處理技術,實現了深海近海底高精細地形地貌快速成圖。
還有就是探測可能含有礦產的熱液活動區,“小黃魚”裝載有CTD、氧化還原電位計、濁度計、甲烷傳感器、磁力儀等重要探測設備,能夠探測到熱液活動區的熱液異常。在整個試驗中,“潛龍二號”成功發現多處熱液異常點,為將來硫化物礦區的評估、進一步探測及科學研究提供了依據。
此外,“小黃魚”裝載有高清晰數碼相機,可實現近底光學成像。試驗中“潛龍二號”獲得洋中脊近海底高分辨率照片300多張,成功拍攝到多張含有硫化物、玄武巖、貝殼及魚蝦生物的照片。
(原載于《華商晨報》 2016-03-23 第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