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沈陽5月20日電(記者 郝曉明) 在“中科院第十三屆公眾科學日”活動上,中科院沈陽分院組織在遼科研單位免費開放了60余個實驗室、機器人展廳、海洋生物標本館、海洋科普展廳等科普基地與場館,供市民參觀體驗。
今天,神秘的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也對市民開放了。這里可是我國機器人發展的搖籃,引領著中國機器人技術研究發展,平日是很難進去參觀的喲。這里除了憨憨的水下機器人、小小的納米機器人、還有沈陽自動化所研發的三款新型機器人對外亮相,可謂是機器人家族的大聚會。
“潛龍一號”AUV、 “潛龍二號”AUV、 “海斗”號自主水下機器人、 “海翼”號水下滑翔機、 “龍珠”號ROV、 “探索100”小型自主水下機器人的實物或模型一字排開,這些“水下精靈”曾為我國深海資源調查等領域應用中立下汗馬功勞!
海里的看過了,還有陸地這三款新型機器人?!办`巧多變”的地震應急搜索可變形機器人,能在廢墟環境中“聞”到呼吸的自適應生命探測機器人,還有隨著人的手勢即可完成飛行任務的人機協作智能無人機系統,今天可是他們對外的首秀。而一場由人的手勢帶動無人機飛行的表演“盛宴”更是讓前來參觀的市民嘖嘖稱奇。
現在,就隨小編一同走進這三款新型機器人的世界里。
通過多種手勢的示意來給無人機規定各種飛行任務,無人機可根據操作員的手示意圖完成相應任務。據現場的華春生研究員介紹,未來,人們將可能無需進行漫長的專業無人機操控學習,僅僅通過練習幾分鐘的手勢訓練就可以控制機器人完成復雜的任務。這款機器人系統是將計算機視覺算法中的手勢識別和目標跟蹤算法與普通的工業攝像機相結合,實現了利用手勢識別算法即能控制無人機的飛行動作。就是說,在保證實時性的同時無人機對人的手勢識別率能達到99%以上。
地震災害發生后,導致群眾被壓埋在倒塌的廢墟建筑物內,快速搜尋被廢墟、倒塌建筑物埋壓以及災害現場的其他存活人員對挽救人民群眾的生命至關重要。這款機器人是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支持下,開發的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地震應急搜索機器人,采用模塊化鏈式結構,可主動變換成三角型、并排型、D型機器人,以適應不同的廢墟地形環境,提高了機器人的環境生存能力。
該款機器人采用可變履帶自調節專利技術、非接觸生物雷達探測技術解決了廢墟地形自適應、壓埋幸存者探測兩個核心問題,代替救援隊員進入地震廢墟內部,執行幸存者搜索、環境信息采集任務,將雷達、視頻、音頻等信息呈現在控制終端上,為幸存者施救提供科學決策依據。而且它的重量小于18kg,可穿透厚度小于28cm的土壤、巖石、混凝土或小于10m的自由空間中,探測到人體呼吸、體動信號,這個小機器人可隨身攜帶,全天候使用,發生特殊災害時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此外,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三個學科方向:機器人、光電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的相關成果,也在本次公眾開放日上進行了展示,有通過展板區介紹的微納米機器人、應用于“天宮二號”的光電信息技術和中國首條工業4.0智能制造示范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