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從國家安全、經濟建設、國際合作等方面闡明了海洋強國的重要意義,為海洋強國建設指引了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奮斗目標。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在貫徹落實建設海洋強國決策部署方面做了積極探索。     

  堅持 “三個面向”要求,引領海洋科技創新發展 

  以“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瞄準聚焦海洋領域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我國海洋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堅定創新自信,發揮學科綜合交叉優勢,強化基礎研究,夯實海洋科技強國建設根基。如:以胡敦欣院士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從上世紀80年代起堅持西太平洋環流原創理論研究,歷經30余年實現了我國在西太平洋環流研究從“跟跑”走向“領跑”;年輕的80后研究員高翔在《自然》《科學》發表了光滑洋殼俯沖易于產生災難性大地震的顛覆性理論,改變了粗糙板塊俯沖引發大地震的傳統觀念,引起國際科技界高度關注;發起我國海洋領域首個大型國際合作計劃——“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國際合作計劃,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對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的認知能力,彰顯了我國海洋科技創新實力的高度自信。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瞄準制約我國深??萍己秃Q蟀踩募夹g壁壘,超前部署了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在科技資源的整合共享和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攻關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組建了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隊,獲得了關鍵海區的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圖和高清海底影像資料,搶占深??萍记把刂聘唿c;突破深海原位試驗和海洋環境模擬的“卡脖子”瓶頸問題,構建國際一流深海探測體系,引領海洋探測能力跨越發展;構建了國際上最大規模的從我國近海到鄰近大洋的科學觀測網,突破深海潛標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級難題,建成世界首個具備實時傳輸能力的潛標觀測陣列。  

  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秉承中科院“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宗旨,加強與地方合作,組織實施重大示范轉化工程,推動海洋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近五年,牽頭完成了牡蠣、海參等多個重要經濟水產物種的全基因組解析,培育水產新品種11個。創建海洋生態牧場漁業生產新模式,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取得顯著生態效益,海洋牧場核心區生物資源量增加達2倍以上。有害藻華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技術在沿海多地開展示范應用,并走出國門,成功應用于智利近海赤潮防控。   

  推動實施“率先行動”,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中科院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大力推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積極探索國家科研機構體制機制改革。在海洋領域,尊重科技創新活動發展規律,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打破海陸界限、部門界限、區域界限,突破體制機制壁障,采用“依托單位+核心單位+共建單位”模塊化組織模式,由海洋研究所牽頭,聯合院內其他12家研究所,組建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整合凝聚中科院海洋領域相關優勢科研力量,形成大兵團作戰優勢,為解決海洋領域國家戰略需求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 

  中科院以高起點推動海洋大科學中心建設為契機,在學科布局、體制機制、資源配置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如統籌運行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隊,實現基礎條件平臺的共建共享共用,著力破解涉海調查隊伍、船只、裝置不夠集中與聚焦的難題;與山東省密切協作,積極參與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在人、財、物等資源配置方面賦予更多自主權,實現中科院先進科技創新平臺、優勢科技創新團隊、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向山東的“三集聚”,為海洋國家實驗室建設積極貢獻力量。

 

  摘自《紫光閣》2018年第8期,作者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