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淺談健康海洋與服務人類健康 

  對地球來說,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大氣的襁褓,風雨的溫床,資源的寶藏。對人類來說,海洋是航運的通道,商貿的窗口,經濟的依托,食品的保障。只有海洋自身健康,才能有效地服務于人類健康;也只有人類有效地呵護海洋,才能保障海洋健康。因此,二者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統一體。

  當前,幾乎全球海洋的每一個角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微塑料”的困擾。每年,人類在不經意間把上千萬噸塑料投入海洋,經過海洋的自然粉碎,變成了微塑料。無論濾食性、草食性、肉食性海洋動物都難逃食用微塑料的厄運,而人類又離不開海洋食品,因此形成了“魚吃塑料,人吃魚”的惡性循環。最終是人類自食其果,既破壞了海洋健康,又損害了人類健康。

  何為“健康海洋” 

  大自然亙古不變的規律就是“均衡”。斗轉星移,各行其道;蕓蕓眾生,各從其類;無不遵循均衡法則,萬事萬物,概莫能外。

  以植物為例,牡丹花好空入目,棗樹花小結實成;玉蘭樹開出了最美麗的花朵,卻結出了最丑陋的“歪瓜裂棗”;榴蓮樹開花不過“毫米級”大小,但結出的榴蓮果可重達20公斤;螺旋藻屬于最低等的單細胞鹽藻,但對人類的營養價值比日常水果蔬菜可高出近1000倍。這就是大自然的“公平”。

  再看動物界,不管某種動物多么“優秀”,總有一條致命的“軟肋”,也總有可怕的“天敵”;不管某種動物多么“低等”,總有一套生存的“絕招”,也總有一件防身的“武器”。爬行類的海龜行動緩慢,但眾多伶牙俐齒的龐然大物都對它束手無策;水母全身沒有骨頭,甚至會片刻化成一灘水,卻幾乎沒有天敵;海參、海星都是低等的棘皮動物,卻蘊含著超出人們想象的“高能”活性物質。這就是大自然的“互補”。

  再看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始終遵循著均衡法則。地球或自轉或公轉,始終處于運動狀態。地殼在均衡規律的作用下,一刻也不停地通過各種途徑釋放積累的應力,由此帶來的造山運動,或隆起,或斷陷,或擠壓,或張裂,不斷地形成高山深谷;而以太陽為主體的風化作用,通過日曬雨淋,冰凍水擊,風吹沙磨,沖刷淤積,不斷地削高填低,使高山變低,深谷變淺。這就是自然界的“循環”。

  珠穆朗瑪峰號稱世界屋脊,但青藏高原除了“高天”,還有“厚土”,就是發育了地球上最厚的地殼。喜馬拉雅山下一個深達300多公里的地殼呈“反山根”狀插入上地幔中。同理,馬里亞納海溝是典型的萬丈深淵,但上地幔物質劇烈“上拱”,形成了一條隱藏地下的地幔潛山。因此,不論地殼厚薄,從總體質量上是均衡的。

  由此可見,自然界何為健康?就是如何滿足均衡法則,越趨近均衡狀態,就越接近健康。對一條河流來說,流水的動能與攜沙量平衡就是健康,健康的河流就會不沖不淤,河床持久,河岸穩定。但河流僅僅是地球表面一條彎彎的曲線,其動能來源也僅僅是簡單的“水位差”??珊Q笫堑厍蛏献顝碗s、最龐大的自然系統,海洋的健康自然就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也很難形成統一的認識。

  盡管海洋保護國際基金會自2012年起就發布海洋健康指數,試圖從10個方面來評估海洋生產力,動用了近百個全球數據庫。但這些指標的爭議非常之大,因為主要是圍繞著人類經濟活動選取的,對廣袤的海洋來說,充其量是“九牛一毛”。更重要的是由于人類對海洋的認知程度非常低,從海洋中選取自然數據難度很大,數據的均勻分布更是短期內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因此其科學性和客觀性也就大打折扣。故很難有一個令人信服的標準來界定健康海洋。

  由此可見,探討健康海洋是一個充滿創新性的命題。但不管指標千變萬化,大自然給出的唯一標準,就是看今天的海洋是否接近均衡狀態??珊Q笫欠窬庖彩且粋€非常難以判斷的復雜問題,因為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球”。不管對地球的成因如何理解,“火成論”也好,“水成論”也罷,都不可否認海水對地球來說是與生俱來的。因此,海洋的均衡,既受到地球自轉與公轉的自身作用,也受到太陽、月亮,甚至其他星球的影響,是地殼內生動力與外生動力的綜合反映。第四紀以來,又增加了人類對海洋的影響。所以說,海洋的均衡只能是一種理論概念,永遠也不會達到真正的均衡態。因此,健康海洋也只能是一個理論目標。隨著人類影響的加大,海洋健康指數肯定會連年下降,但它能從另一個側面喚醒人們朝著均衡的方向不斷發展,也就是朝著健康海洋的目標不斷努力。

  健康海洋的內涵 

  國人自古推崇“經國濟世”,實際上“經國”充其量只能“濟國”。因為全世界所有國家的面積加起來都不及海洋的一半,所以只有經略海洋,才能真正“濟世”。

  海洋是地球的命脈,海洋在全球范圍內調控生態、滋養生命、影響經濟、孕育文明。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沒有海洋健康,就沒有人類的繁榮。今天海洋無償贈予我們的,正是關乎明天人類存亡的無價之寶。

  我們習慣認為,海洋之博大浩渺,相對于人類社會來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目前,世界上超過52%的海洋漁業資源已消耗殆盡;全球75%的珊瑚礁正在遭受威脅。 過度捕撈使漁業資源已逼近臨界點,一些大型掠食性魚類種群數量已驟減70%以上,一些物種可能將在幾十年內徹底滅絕。白色污染更加觸目驚心,全球每年至少有1000萬噸塑料制品被丟棄到海洋中,相當于平均每秒鐘就有一卡車的塑料垃圾倒入海中??茖W家預測,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總重量可能將超過魚類。特別需要高度關注的是,因富營養化造成的海洋生態災害,如赤潮、滸苔、水母等生物的爆發性生長,嚴重破壞了海洋食物鏈,給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

  21世紀是全球公認的“海洋世紀”。在海洋世紀的開端,有必要呼吁世界各國,進一步認識海洋,關心海洋,經略海洋;以“人海和諧”為目標共同努力,擁抱海洋世紀,共筑健康海洋。

  第一是海洋生態系統健康。水中王國,五彩繽紛,千奇百怪。海洋是生命的發源地,也是生物多樣性的聚寶盆。海洋中起碼聚集了地球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生物種屬。地球上形體最大的動物在海洋中,最高大的植物也在海洋中;壽命最長的生物在海洋中,最極端、最密集、最微小的古菌群落也在海洋中??刻柹L的生物生活在淺海表層;不靠太陽活著的“熱液生物”生活在深海底部。只可惜迄今人們對海洋生物的調查認知還非常膚淺,大多數海洋生物對人類來說還處于未知的神秘世界。

  對于海洋生態系統來說,生物群落包括相互聯系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吞海瘙,海瘙食藻類,海洋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維持著這個弱肉強食的食物鏈。海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移都是一個動態過程,在無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就會達到一個動態平衡。一個環節的破壞,就打碎了這種“平衡”,就可能導致整個食物鏈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

  人類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超強度的開發海洋生物資源,例如近海區域的酷漁濫捕,使海洋漁業資源嚴重衰退。二是環境污染導致生態惡化,含有重金屬離子的工業廢水被排放到海洋中;眾多化工廢氣、廢水、廢料被排放到海洋中。面大量廣的化肥農藥通過河流匯集在海洋中;甚至核廢料也傾倒在海洋中……這些污染物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了滅頂之災。

  總體說來,近海生態系統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突出表現為三點:一是海洋生態系統退化。濱海濕地、珊瑚礁、紅樹林等海岸帶生態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不斷加重,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海灣、河口及濱海濕地無機氮含量持續增加,氮磷比例失衡日益嚴重,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二是海洋生態災害頻發。赤潮、綠潮、水母等海洋生態災害發生頻率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赤潮生物種也由幾種增加為幾十種,給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重大損害。三是近海污染日益嚴重,使生態系統平衡失調。首先受到危害的是海洋植物,繼而是海洋動物,而最終受損的還是人類自己。

  第二是海水動力系統健康。海水是海洋的基礎,沒有海水就不稱其為“海洋”。海水是地球上最廣袤、最重要的資源體系,也是最重要的動力系統。自古無風三尺浪,一平方公里海面儲存的波浪能就足足超過一個三峽大壩??梢姾K畡恿ο到y的平衡是何等重要。而這種源于自然、人類難以控制,甚至難以預測的動力系統是否健康穩定,關鍵是靠自然界的均衡作用調節。

  由于海洋動力系統的不平衡,使海洋災害頻仍,令人談虎色變。風暴潮災害、海浪災害、海冰災害、海霧災害、颶風災害、海嘯災害等突發性事件都源于海水動力系統的不均衡。

  9月28日在印尼發生的海嘯,至今使人驚魂未定,預計有數千人遇難。而2014年12月26日的印尼大海嘯由印度洋9.1級地震引發,造成了東南亞13個國家的22.6萬人死亡。

  風暴潮是由臺風、溫帶氣旋、強風作用和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天氣系統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如1970年11月發生在孟加拉灣沿岸地區的一次風暴潮,曾導致30余萬人死亡和100多萬人無家可歸。

  世界上很多國家受海洋影響都很嚴重。例如,僅形成于熱帶海洋上的臺風引發的暴雨洪水、風暴潮、風暴浪,以及臺風本身的大風災害,就造成了全球自然災害生命損失的60%以上,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百億美元。所以,海洋水動力系統是全球自然災害的主要源泉。

  更令人遺憾的是不少人為因素破壞了海水動力系統平衡,譬如:不少大型水下海洋工程,改變了海洋動力結構,破壞了原有的動力平衡;那些向海延伸很遠的大型堤壩,改變了海流的流速流向,破壞了原有的海流循環穩定;有些近岸工程改變了岸線走向,破壞了原有的近岸波浪消減的系統平衡。這些所謂“人定勝天”的工程和違反自然規律的不科學決策,往往是以慘痛的教訓而告終。

  第三是海洋地質系統健康。海洋就是由海水和海盆構成的統一體,而與海盆相關的內容就是海洋地質系統。不管是“盆底”發生破裂還是“盆緣”發生變化,都會對海洋產生巨大影響。由此可見,海洋地質系統是健康海洋的基礎,只有盆底完整、盆緣穩定,才能穩定整個海洋。

  板塊構造理論揭示,不僅地球是運動的,巖石圈板塊也是運動的。由于各大板塊的運動既不同向,也不同步,相互鏈接的板塊邊緣自然就會成為“不穩定地帶”。板塊間的張裂、俯沖、剪切、擠壓無時無刻不對海盆的穩定性造成致命威脅。環繞太平洋是地球上著名的地質構造活動帶,發育了一系列海溝、島弧和弧后邊緣海盆,形成了全球最突出的環太平洋俯沖匯聚帶、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環太平洋地震活動帶。而這個環狀的“劇烈活動帶”恰恰發育在由平坦的“盆底”向“盆緣”轉折的部位,因此對海洋穩定性的影響遠遠超出人類的想象。

  海洋中幾乎沒有一天是“平安無事”的。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其中絕大多數發生在海洋中,蓋因為距離海岸太遠,又加之海水覆蓋,以至于人們感覺不到。但發生在近岸的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海岸侵蝕、海水倒灌、地面下沉、河口及海灣淤積等海洋地質災害不僅威脅海上及海岸,還危及沿岸城鄉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伴隨著人類向海洋進軍的征程,特別是近年來,人類開始大踏步走向深海,對海洋地質系統的破壞也日益嚴重。絕大多數海底礦產資源開發都是“掠奪”性的,由此造成了無數的海底斷陷、海底滑坡、海底濁流,甚至海底地震;眾多的海上和海底建筑工程,包括呈突飛猛進之勢的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或多或少都不同程度地損害了海洋地質系統的均衡;大規模的圍海造地,使本來自然彎曲的海岸線日趨平直化、水泥化,不僅改變了水動力結構,而且造成了大規模的沖刷淤積,使海岸線處于嚴重的不穩定狀態。

  海洋如何服務人類健康 

  21世紀是人類崇尚健康的時代,也是健康產業大發展的時代?!靶】挡恍】?,關鍵看健康”,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更加注重國民健康,正在打造健康中國。而呵護海洋健康就是打造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

  海洋被科學家稱為人類環境的最后一塊凈土;廣袤的海洋能為人類提供大量優質蛋白;海洋藥物是未來人類最重要的“藍色藥庫”。因此依靠海洋來保障人類健康是未來的必然選擇。

  第一,海洋是保障人類健康的最后一塊凈土。海洋是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最終可利用空間,是環境保護的最后屏障。陸地上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造成的二氧化碳,主要靠海洋來降解,陸地上的化肥、農藥、工業污染,最終由海洋自然凈化。由于人類過度填海、過度捕撈、過度開發,已使不少地區的海洋環境亮起了紅燈。河口污染區、海底荒漠化、赤潮綠潮災害,已成“常態化”。

  圍繞如何保護利用這塊環境凈土,首先應注重潔凈海洋建設。就是要下決心保護海洋環境,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全力遏制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讓海洋生態文明成為環境保護的高壓線,讓人民群眾享受到陽光、碧海、沙灘的美麗生活。其次是建設低碳海洋,就是要深入研究二氧化碳從大氣到海洋的傳輸吸收過程,查明海洋匯碳固碳的科學規律和環境容量。通過海水循環的物理泵,發展冷水匯碳和海底封存技術。通過海洋動植物的生物泵,解決碳吸收、儲存和轉換問題。

  第二,海洋是保障人類食品安全的最后基地。我國是人口大國,食品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誰來養活中國?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重大問題。海洋必須為13億人提供穩定的優質蛋白。

  面對人口爆炸、資源匱乏的困境,中國人率先嘗試了人工海水養殖,實現了由“捕魚捉蟹”向“耕海種洋”的根本轉變。以山東沿海為基地,先后發起了“魚、蝦、貝、藻、參”五次養殖浪潮。同時,還成功引進了三大海水養殖品種。分別是從墨西哥灣引進的海灣扇貝、從南美沿海引進的白對蝦以及從英國引進的大菱鲆。

  海水養殖產業的“五次浪潮”和“三大引種”帶來了我國藍色產業的技術革命,作為一個沿海大國,中國人率先實現了“養殖超過捕撈、海水超過淡水”的兩大歷史性突破。中國的海洋水產品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人均達到50公斤,遠超過20公斤的世界人均水平,為13億中國人的食品安全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因此,中國被全世界譽為“海水養殖的故鄉”。

  第三,海洋是維護人類健康的最大醫藥寶庫。海洋的特殊環境孕育了特殊的生態系統,也形成了特殊的藥物資源。中國是人口大國,醫藥產業需求巨大。由仿制藥向創新藥轉變、由合成藥向生物藥轉變、由陸地藥向海洋藥轉變,已成為世界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在中國尤為突出。向海洋要藥,開發“藍色藥庫”,保障國民健康已成為“健康中國”的重要環節。隨著陸地藥源的匱乏,海洋已成為不可替代的新的健康產業資源。人們越來越清楚,未來的藥品與保健品的主要原料基地在海洋。

  研究結果證實,海洋生物的保健作用非常突出。從魚類和貝類中提取的?;撬?,具有抗氧化、穩定細胞膜的作用,能消除疲勞、提高視力;從海魚和海藻中分離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有提高兒童智商、延緩老人大腦功能衰退的功能;海藻、海蝦和海參等腔腸動物中含有的多糖與皂甙,具有防止動脈硬化、抗癌和增強免疫力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從鮑魚中提取的鮑靈素,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抑制腫瘤生長的活性;從扇貝中提取的多肽,具有抗輻射能力并具有對放射損傷細胞的修復作用。研究發現,海水近80種元素中有17種是陸地土壤里缺少的,許多海洋生物富含人類生命活動必需的元素,如牡蠣的含鋅量、海帶的含碘量,都大大高于任何陸地生物。

  鑒于海洋生物開發的廣闊前景,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爭相投巨資開展海洋藥物研發??茖W家已成功地從海洋生物體內分離與鑒定出3000余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表現有抗菌、抗病毒、鎮痛、抗腫瘤、抗動脈硬化、提高免疫力等多種保健作用。

  如何維護海洋健康 

  世界上的海洋是連通的,海水是流動的,全人類擁有同一片海洋。海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依托和支撐。只有全人類共同努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海和諧,才能真正維護海洋的健康。也只有健康海洋,才能真正把可持續的資源和空間奉獻給當今人類,才能真正促進人類健康。

  中國是海洋大國,健康海洋是健康中國的前提和基礎。中國倡導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未來健康海洋的聯結線,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聯結線,更是沿海國家促進國民健康的聯結線。

  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大力發展海水養殖,保障人類食品安全。 

  海洋生物多樣性支持著眾多沿海國家的人口健康、沿海經濟和食物安全,聯合國把開發海洋食物作為實現“將世界饑餓人口減少一半”目標的重大措施,把治理海洋生態荒漠化擺在人類生存的戰略地位。

  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就是通過增殖放流、資源修復、海洋牧場、海底魚礁、海底森林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克服海底荒漠化,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平衡。

  發展海水養殖業,既能為人類提供優質蛋白,又能彌補因過度捕撈而損壞的生態環境。創建立體化海水養殖新模式,加快海水養殖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大力發展超大型智能化深水網箱養殖、工廠化設施養殖、集約化池塘養殖,提高名優特養殖產品比例。加強水產原良種培育體系建設,對主要養殖品種進行選育和復壯,加大多倍體誘導、性別控制、細胞克隆等現代生物技術在苗種培育中的應用。

  從水產環境、健康苗種、病害防治、養殖模式、精深加工、安全監測等方面,進行從源頭到終端的全程質量安全分析,完善現代水產品加工綜合配套技術,建立規范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確保海洋食品的健康安全。

  開展生態資源修復,發展海洋牧場,恢復海洋生態環境。 

  科學保護和恢復海洋生態環境,遏制海洋生態荒漠化的發展勢頭,是打造健康海洋、實現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突破近海經濟水域生態與環境綜合治理關鍵技術,建立近海生態安全監測與健康評價技術體系,發展重要生物資源放流增殖技術、產卵場與索餌場生態環境修復技術和碳匯養殖技術。

  我國十幾年的實踐證明,通過重要生物資源放流增殖,恢復近海生態環境,是一條成功的道路。要著力研究新型海洋牧場建設與近海漁業資源養護技術,強化增殖容量、增殖效果、人工育苗最小繁殖群體的評估,探討重要漁業種群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分布及其洄游路線,探討其補充機制及資源種群動力學。研究主要捕撈物種、瀕危物種、遺傳資源保護物種和珍稀物種的放流與標記技術,開發物種放流的遺傳與生態風險評估技術,建立放流物種的生態多樣性跟蹤研究技術體系。

  堅持綠色發展,突出人海和諧,努力減少海洋環境污染。 

  目前海洋微塑料、海洋垃圾、海洋污染、海洋富營養化、海洋酸化,已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生物資源過度開發、海岸工程無序建設,導致海洋自然系統功能嚴重衰退,有些海區“荒漠化”嚴重。因此,急需開展環境、生態和資源開發的全面調查,建立全方位、實時化、連續性、定量化的污染檢測體系及重要海洋生態災害預測預報體系。

  一是聚焦近海環境與生態安全技術。查清近海地區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研究典型海域、河口和濕地等生物區系演變規律,探索污染嚴重和資源破壞嚴重區域的生態與環境修復,制定瀕危物種的保護機制,建設重點區域物種庫和基因庫,建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二是突出近海生態安全監測和健康評價。開發海岸帶污染監測技術,建立近海生態環境的評估體系,制定海岸帶生態環境退化調控對策,強化海岸帶生態分區管理,開展近海自然保護區的適應性經營。三是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秉承以人為本、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理念,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海洋開發總布局之中,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海洋生態環境,全面遏制海洋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碧海藍天、潔凈沙灘”的目標。

  以活性物質提取為突破口,加大海洋天然產物開發,打造新型藍色藥庫。 

  重點開發針對抗腫瘤和治療糖尿病、心血管病、抗衰老、抗帕金森氏綜合征等重大疑難病癥的海洋藥物。密切跟蹤已進入臨床試驗的海洋藥物的應用開發,強化海洋新藥高通量篩選平臺和技術集成,開發深海和極地海洋生物活性物質采集、分離、鑒定技術,研制海洋化學合成和半合成藥物和海洋多糖、多肽和核酸類的海洋藥物。發展現代海洋中草藥,開發灘涂濕地藥用鹽生植物資源。

  依托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和完善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研究開發、產業化技術和專業服務平臺。瞄準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一類海洋藥物,力爭盡快實現產業化開發。大力開發醫用新材料、海洋化妝品、特種海洋生物酶、海洋生物農藥、農作物生長劑等海洋生物制品。

  發展海水農業,實現“耕海種洋”,拓展新的藍色經濟空間。 

  面對當前人增地減、灌溉用水匱乏、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的現實,應充分利用鹽堿地、灘涂、濱海濕地、海面水域和海底洋盆等空間資源,以海水為媒介發展“海水農業”,真正實現“耕海種洋”“白地綠化”“藍色糧倉”。

  一是統籌規劃各類養殖業和種植業,發展新型海水農業。二是依靠海水農業促進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通過建設海洋牧場、海底森林、漁業增殖放流場、生態養殖場,促進海洋生態系統的改良與恢復。三是實施生態型苗種工程,大力培育海水農業新品種,不斷拓寬海水農業的范疇。四是根據地理特色,構建不同的技術發展體系,打造充滿活力的新型海水農業技術創新鏈條。

  強化預警預測技術,發展防災減災產業,確保生命財產安全。 

  針對海底地震、海島火山、臺風海嘯、風暴潮、富營養化、海洋酸化等生物災害、地質災害、海水災害和突發性海洋污染事件,發展以數值預報為基礎的自動化、高精度、時效性的海洋災害和環境污染預警預報技術,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技術支持,為制定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提供依據,為抗擊海洋災害的組織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加強海洋預報、防災減災、救助打撈、漁業安全通信救助體系和海洋環境信息的服務體系建設,為海洋產業和生命財產的安全提供環境保障。

  海洋防災減災重在預測,貴在預防。關鍵是把由政府被動地應急處置變成以企業為主體的主動的、長期的、預先的產業性投資,實現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向“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根本轉變。要強化政策引導,突破關鍵技術,發展新型防災減災產業,把海洋防災減災變成沿海國家的自覺行動,使蔚藍的大海真正造福全人類。

 

 ?。ㄗ髡?李乃勝,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報》 (2018-11-14 第6版 專題)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