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在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俞志明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赤潮,又稱有害藻華,是一種由于海水中微型生物暴發性增殖或聚集而產生的生態災害,對人類健康、生態環境產生巨大危害,被聯合國環境組織列為當今三大近海環境問題之一。全球每年因赤潮導致人類中毒事件2000多起,死亡率達15%。我國每年赤潮發生70多次,經濟損失達300億元,甚至威脅濱海核電的冷源安全,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關注。從理論上講,赤潮的應急處置可采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手段進行,但分別存在“難、禁、慢”等瓶頸問題。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用化學方法,采用硫酸銅殺死藻細胞,但銅離子對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毒害作用,不久這種方法被國際禁止。

  20世紀70年代,日本科學家提出了 “天然粘土”絮凝法,即利用粘土的絮凝特性,與赤潮生物聚集、沉降到海底,導致赤潮生物死亡。該方法的優點是不會造成二次污染、見效快,但也存在一個應用瓶頸:天然粘土絮凝效率低、現場用量非常高,無法實現大規模應用。如何提高粘土的絮凝效率?通過理論模擬、室內實驗和現場實踐,俞志明研究團隊發現:赤潮生物細胞表面呈負電性,而粘土顆粒表面也呈負電性,從而導致天然粘土絮凝效率低。由此,他們產生了一個具有創新性的想法:能否將粘土顆粒表面變為正電性、延長作用半徑,從而提高其對赤潮生物的治理效率呢?歷經20多年的科技攻關,該團隊首創了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的技術與方法,解決了困擾該領域近50年的國際難題。粘土改性后,表面電位反轉,與赤潮生物作用力由排斥轉為吸引,粘附力大幅增加,絮凝效率由天然粘土的20%提高到90%以上;用量由每平方公里100-400噸降低到4~10噸,赤潮治理效率居國際領先,實現了海洋環保領域的重大突破。該項技術成果目前已在我國近海從南到北20多個水域大規模應用,成功保障了濱海核電冷源、重大外事活動、國內外重要賽事及旅游和養殖等相關水域的水環境安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近年來,該技術走出國門,在美國、智利、秘魯等國得到推廣應用,被譽為“中國制造的赤潮滅火器”“國際赤潮治理領域的引領者”,為國內外近海生態災害防控做出了突出貢獻。(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朱楠)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