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在我國遼闊的版圖上,蔚藍色的海岸線蜿蜒曲折,連接著壯麗的陸地與無盡的海洋。

藍色海洋深處蘊藏著無盡的財富與希望。潮起潮落,我國的海洋科學家行走在沙灘上、攀爬在礁石間、潛入至深海底,不畏艱苦,堅韌不拔,尋尋覓覓。

1955年夏季,山東省青島市萊陽路28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前身,以下簡稱海洋所)里,有人正挑燈夜戰。那是研究室副主任曾呈奎和他的海帶組成員吳超元、孫國玉、任國忠、費修綆、蔣本禹等在整理標本、編寫資料、登記造冊。

第一次海帶人工養殖浪潮,從這里席卷全國沿海。

1965年,曾呈奎(中)等科研人員在海上研究海帶。

1?落地生根:

日本“長壽菜”漂洋過海

海帶被稱為“長壽菜”,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維生素C、蛋白質和鈣、鐵等元素。海帶的藥用價值很高,是生物界有名的碘富集能手。

如今,海帶已成為家家戶戶餐桌上的一道常見美食。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它卻是許多家庭難以獲得的“珍寶”。海帶是亞寒帶海藻,原產日本和俄羅斯。

回顧往事,今年91歲的海洋所研究員蔣本禹還清晰記得那時海帶的“稀罕勁兒”:“價格高得出奇。解放初,1斤大蝦才值1角5分錢,而1斤干海帶能賣到1元多。尤其在‘大脖子病’高發區,海帶被視為靈丹妙藥?!?/p>

海帶是一種冷水性海藻,而我國海區夏天水溫高,且北方海區少氮,并非海帶的自然棲息地。當時,我國每年需進口1.5萬噸海帶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那么,海帶是如何在我國落地生根的?蔣本禹講述了這段歷史。

1927年,一批玄木從日本北海道運至我國大連。此時正逢北海道海帶成熟,釋放出大量的游孢子,它們附著在玄木上生長。玄木運到大連后,停留在寺兒溝海面,這時由游孢子長成的海帶成熟了,釋放出更多游孢子,其中一部分便附著在棧橋的基石上。第二年,這些小孢子竟然發育成小海帶。

這一巧合讓我國從此有了自然生長的海帶。

蔣本禹展示保存的苗片。廖洋/攝

2?科研為民:

“讓人民吃上我們自己生產的海帶”

1950年深秋,山東水產公司養殖場場長薛中和急匆匆走進曾呈奎辦公室,向他請教一個裙帶菜的問題,之后趁機提問:“您說在青島養殖海帶行不行?”

曾呈奎回答:“海帶是寒水性藻,在青島養殖還有許多問題,目前恐怕不行?!?/p>

薛中和再問:“我參加了煙臺海帶養殖,已經成功了。煙臺和青島這么近,在煙臺能養殖成,為什么在青島不能?”

當時,多年戰爭剛結束,科技信息隔絕。曾呈奎雖然早知道煙臺有人養過海帶,但未掌握詳細信息。短暫的交流后,曾呈奎把研究海帶養殖確定為自己和研究室的一個新課題。

從美國學成歸來、深愛祖國的曾呈奎,自幼便懷揣理想,以國家需要作為自己的志向。他渴望通過科技手段使農業增產豐收,改善人們的生活。他給自己取號“澤農”,以銘心志,矢志不渝。

曾呈奎對同事們說:“我們研究海藻的,看到國家還要進口海帶,感到羞愧。我們應當努力工作,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人民吃上我們自己生產的海帶?!?/p>

1951年,曾呈奎在研究室辦公樓二樓組建了海帶養殖研究小組。他們以國家和人民的需求為己任,敢為人先,做好科研大文章。

然而,擴大海帶養殖面臨“攔路虎”。

“水溫變化幅度大、夏季溫度高、近岸水域營養鹽含量少,使海帶生長受到限制;冬季水渾光線不足、夏季水清光強,對海帶的生長與度夏不利。這些自然條件都是人力難以改變的?!笔Y本禹掰著手指頭細說。

1951年,曾呈奎和同事一鼓作氣,弄清了培育海帶幼苗的適宜溫度范圍、光照長短和強度、營養鹽組成等,為下一步解決海帶養殖中存在的關鍵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攻堅創新:

“秋苗”搖身變“夏苗”

傳統的海帶養殖要在秋天采孢子和培育幼苗,稱為“秋苗”。研究伊始,秋苗難關便像堵墻似的擋在了大家面前——海帶小、含水量大、產量低、大部分中途“夭折”……

1953年,海浪拍打著夏日的黃海之濱,碧波蕩漾,一項劃時代的農業技術創新即將誕生并改變海帶養殖業的命運。

初夏的一天,曾呈奎細心觀察著海帶的種種變化。他突然發現,海帶在釋放孢子。這讓他靈光一現:用夏苗代替秋苗?由海上改到室內?

“同事們改為六七月間采夏苗孢子,然后在搭建的冰箱房里進行培育?!闭f起往事,蔣本禹仍按捺不住興奮,“我們用過濾海水加上適量的氮、磷配制成培養水,人工將水溫控制在8至12攝氏度之間,光強控制在3000米燭,每天光照8至12小時,其他時間則熄滅光源、保持黑暗。同時,我們用馬達間歇攪拌培養水,保持水的流動性,并按時加入新鮮海水過濾冷卻,更換部分培養水?!?/p>

蔣本禹所說的冰箱房,位于研究室后院的右角落,是一間自建低溫實驗室,由一大一小兩個冰箱組成,約20多平方米。

在炎熱的夏季,科研人員穿上厚重保暖的棉衣棉褲進入其中,將一個個木頭槽子整齊排列在冰箱里。采集來的海帶苗片用煮過、去過毛的棕繩纏在實驗用的玻璃片上,貼著槽圍內壁放一圈。其上30厘米處,是一支支40瓦的日光燈。這就是每天的實驗光源,一開一關,模擬日光培養夏苗。

就像被父母哺育的孩子,幼苗經過研究人員4個多月的精心照料,到10月中下旬,長度已經超過1厘米。此時,海面水溫已降至20攝氏度以下,將幼苗移放到海面自然養殖正是最佳時機。

“這種幼苗我們稱為‘夏苗’?!笔Y本禹自豪地說,“夏苗有很多優越性,它們完全避開了雜藻的威脅;延長了兩個月的生長期,重量和大小都遠遠超過秋苗;降低了育苗成本,改善了勞動條件?!?/p>

這是我國首創的在室內低溫條件下培育海帶幼苗,也是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闡明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光是海帶繁育的制約因子。這一發現打破了夏苗培育中的關鍵條件限制,保證了夏苗培育成功。

1954年末,豐收的海帶夏苗給山東水產養殖場(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前身)場長房希棟和技術負責人李宏基等人帶來莫大的驚喜。剛成功研制海帶筏式人工養殖法的他們主動找到曾呈奎,希望合作進行生產性試驗。

李宏基毫不掩飾自己的贊嘆:“生產就是需要這樣的科研成果?!?/p>

“夏苗就是為你們創造的筏式人工養殖法服務的?!痹士哺械教貏e高興。

一拍即合!

1955年7月,熱火朝天的生產開始了。根據夏苗培育法的原理,水產部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前身)和山東水產養殖場等又創新性研發出玻璃房低溫水池育苗法。多家單位合作,攜手開啟了工廠化育苗生產的新篇章。

4?乘風破浪:

掀起海帶養殖新浪潮

1957年,曾呈奎在實驗室研究海帶。

在山東沿岸養殖海帶,因海水營養鹽含量少海帶難以長大,怎么辦?

施肥自然是解決之道,然而海水不停流動,如何在大海中高效且經濟地施肥成為一個新問題。

1953年12月,在疾駛的火車上,曾呈奎心事重重。他一如既往地利用這寶貴的獨處時間思考科研問題。忽然,他的目光停留在瓷茶杯上。

瓷器!他眼睛一亮,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腦海中形成——瓷、陶,如果用質地較粗的陶進行局部施肥呢?他一躍而起:“有了,有了!我有辦法了!”

經過無數次試驗和改良,陶罐海上施肥法終于“橫空出世”。曾呈奎和同事們利用陶罐的通透性,將無機氮肥溶液裝入其中,讓肥料通過陶罐壁上的微孔緩慢滲出,為海帶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這種方法不僅經濟高效,而且減少了肥料流失,使海帶得以茁壯成長。

“當我第一次看到施肥后的海帶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笨吹胶Q笏某晒?,李宏基激動不已,“那些原本生長緩慢的海帶,采用陶罐海上施肥法后,長得又粗又長,生機勃勃?!?/p>

李宏基進一步設計了三竿式小雙架施肥方法,二者結合,在威海的兩個海區同時進行規模性生產試驗,成功獲得第一批用人工施肥方法生產的商品海帶。

如今,這已經成為海洋農業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它以獨特的優勢幫助養殖戶提高了海帶的產量和品質,也促進了海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955年,曾呈奎決定,組織科技人員正式開展海帶南移栽培的研究工作。海洋所、水產部黃海水產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參與其中。

1956年夏,科研人員赴江蘇、浙江、福建等地調查采樣,并寄回青島進行化學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南方沿海海水含氮豐富,無須施肥即可栽培海帶。

曾呈奎作進一步部署。吳超元制訂海帶南移栽培實驗計劃,并選定浙江舟山枸杞島為實驗地。實驗由蔣本禹開展,用的都是從青島運去的夏苗。

1957年夏,實驗結束,科研人員證明我國南方類似枸杞島條件的海域,完全可以栽培生產商品海帶。1958年,水產部在大連開辦海帶養殖培訓班,浙江、福建、廣東三省派技術人員參加培訓。我國掀起如火如荼的海帶養殖產業浪潮。

“海帶南移栽培是一項偉大的科學工程,推動了海洋水產產業的蓬勃發展,造福了廣大人民?!焙Q笏诵輰<倚禅櫲灞硎?。

“此后兩年多,我們先后奔赴浙江、福建、廣東一線。浙江在奉化、溫州成立育苗室,福建新建三沙、連江兩個育苗室,廣東在汕頭、汕尾部署推廣海帶夏苗養殖。我們手把手指導技術人員,培養了一大批基層干部與技術主力,極大推動了海帶養殖業的南移工作?!笔Y本禹描述那段扎根一線的歲月。

當然,問題也很多,蔣本禹和同事們一邊干,一邊攻堅克難?!敖涍^反復摸索,我們依據當地情況,在浙江用竹筷取代棕繩,在福建則用開水燙過的維尼龍繩搭起了架子,因地制宜調整種植密度,最終取得南方海帶養殖產業化的新勝利?!?/p>

“哪里需要,我們就去哪里。只要把工作做好,人民滿意,人民有飯吃、有錢賺,我們就全力以赴!”這是縈繞在蔣本禹和同事們心中的堅定信念。

“看到苗子賣出去了,他們笑了、開心了,我們就放心了、開心了?!闭f到這里,鮐背之年的蔣本禹露出憨實的笑容,仿佛回憶起在海島的風雨中暈船嘔吐、艱辛測量,隆冬用生著凍瘡的手采摘海帶,既做科研人又做工人的崢嶸歲月。

1965年6月4日,教育部部長葉圣陶(右一)在時任海洋所副所長曾呈奎(左一)、山東海洋學院生物系主任方宗熙的陪同下,在青島近海舢板上觀察海帶生長情況。海洋所供圖

5?海帶神話:

奇跡背后的耕耘

中國人工栽培海帶從誕生到推廣應用歷經10年。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海帶總產量已達到30萬噸干品,是日本和蘇聯自然海帶產量之和的6倍,震驚了世界藻類學界和水產養殖學界。

曾呈奎的學生、海洋所研究員王金霞看到這樣的史料記載:“1978年,國際海藻學會主席帶領科技代表團專程來中國考察,在生產現場看到一望無際的大面積栽培區和碩大的海帶葉片,馬上就驚呆了?;氐劫e館后,他們紛紛給國外的同事發出電報——中國的海帶神話是真的?!?/p>

全球的目光都被這片東方的藍色海域所吸引?!斑@貢獻是無法用言語衡量的?!眹H著名藻類學家蘇珊·布勞利如此評價。

1978年,“海帶養殖原理研究”項目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海帶大規模海上養殖取得巨大成功,不僅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經典事例,也為人類開發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國的重要貢獻。

海帶的成功栽培,在為我國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帶動了紫菜、裙帶菜等其他海藻產業發展。曾呈奎和他的同事們還創建了從海藻中提取碘、褐藻膠、甘露醇的完整生產工藝和技術流程。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褐藻膠生產國,產品廣泛應用于醫藥、食品和飼料等領域。

國家藻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海洋所研究員逄少軍表示:“我國是世界頭號海帶生產大國,目前年產143萬噸(干重),海帶栽培生產區域涵蓋了溫帶和亞熱帶等不同水域?!?/p>

逄少軍介紹,進入20世紀90年代,海洋所建立了中國科學院海藻活體種質資源庫,廣泛收集了海帶物種分布范圍內的活體種質資源;發展了海帶單倍體克隆雜交技術;突破了雜交海帶適時不育技術瓶頸,實現了雜交海帶的廣泛應用;培育了兩個國審新品種和多個適應不同水域的特色新品系,在山東、福建和遼寧產區示范推廣超過100萬畝,為提高我國海帶良種產業化水平、促進我國海洋水產經濟健康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70年的耕耘與發展,一代代中國海洋科學家接力前行,“中國海帶”已經成為我國海洋產業的一張亮麗名片。這位來自深海的“綠色使者”,以獨特的貢獻為世界糧食安全筑就了堅實的防線,以輝煌的成就開創了海洋農業的新紀元。

海帶國審新品種“中寶1號”示范推廣。逄少軍供圖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2024-08-02?第04版?專題)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