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由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資助,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主辦的第二屆海洋潛標觀測國際培訓會在青島閉幕,來自巴西、阿根廷、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50名學員及國內外知名學者、青年科學家參加培訓。
本次培訓為期兩周,通過國內外多學科專家授課及海洋科考實訓,旨在有效提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海洋潛標觀測領域的技術水平,拓展并加強與帶路沿線國家的海洋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全球海洋觀測發展。通過培訓,學員深入了解海洋潛標觀測的基礎理論與前沿成果,學習最新潛標設計、布放和回收技術,潛標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原位觀測在海洋環流、氣候變化等研究領域的應用。培訓中,學員還搭乘科考船成功開展海上潛標設備的布放與回收實訓,全方位加深了對海洋觀測的理解,增強了應對復雜海洋環境的能力。
學員們對本次培訓給予高度評價。巴西圣保羅大學博士生Jo?o??Pedro Mancio de??Amorim表示,通過培訓收獲頗豐,課程既涵蓋海洋觀測理論知識,又包括對觀測數據的處理、分析及應用。印度尼西亞國家研究與創新署研究員Yoke??Hany??Restiangsih表示,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潛標布放和回收科考船現場實訓操作,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潛標系統,既激動又興奮。摩洛哥卡迪阿亞德大學博士生Hind??Aguelal表示,他從培訓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和技術,如有機會,希望將來能到中國從事海洋科研工作。
海洋所所長王凡表示,研究所高度重視海洋觀測技術,成功建立了包括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在內的多個重大觀測平臺,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深海實時數據傳輸。本次培訓不僅深化了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海洋科技合作,也提升了中國在國際海洋科技界的影響力。未來,海洋所將持續打造國際培訓品牌,歡迎更多海洋領域機構和組織加入合作,為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海洋所所長王凡為培訓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學員乘坐科考船出海體驗潛標布放和回收
學員體驗儀器操作
授課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