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進賢課題組研究發現冬季西南黃海(也稱作蘇北水域)與長江口水域間存在很強的生態連通性,這一發現從分子生態學角度為冬季長江口與蘇北水域之間的源匯關系的認識提供了新的證據。相關論文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 

  連通性是海洋生態系統之間重要的基本過程,正確認知連通性對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作為重要的陸架海洋生態系統,黃海目前面臨過度開發、污染以及生態災害頻發等嚴峻現實。洋流是海洋生態系統連通性的重要驅動因素,然而學界關于冬季西南黃海沿岸流存在爭議。傳統觀點認為冬季蘇北水域存在順風南向的沿岸流,且該觀點一直被廣泛引用。然而,近期物理海洋觀測的研究結果顯示,冬季西南黃海近岸的蘇北沿岸流方向為逆風北向,進一步數值模擬顯示蘇北近岸水域的北向沿岸流發端于長江口,且向北延伸至廢黃河口南側水域。 

  由于適宜生境的不連續性,江蘇沿岸大范圍的泥灘成為巖石相潮間帶生物遷移的地理障礙。然而,在沿岸流的傳輸作用下,巖相潮間帶生物浮游幼體近期在江蘇沿岸人工建筑上形成新種群,生物體在不同生境之間的遷移是生態連通性最直接的體現,因此探究這些新形成巖相潮間帶生物種群的來源可為正確認識西南黃海的沿岸流提供遺傳學證據。

短濱螺線粒體單倍型網絡圖 

  劉進賢課題組通過分子生態學方法解析了江蘇沿岸人工建筑上冬季繁殖的巖相潮間帶生物短濱螺種群來源。研究發現,長江口南北的自然種群間存在清晰的譜系及遺傳分化,為精確解析江蘇沿岸人工建筑上新種群的來源提供了契機(圖1),北緯33.5度以南蘇北淺灘沿岸人工建筑上的新種群來源于長江口以南的自然種群,北緯33.5度以北江蘇沿岸人工建筑上的新種群來源于北方自然種群(圖2)。研究結果支持近期冬季蘇北沿岸流為逆風北向流的物理海洋觀測結論,并與數值模擬關于該北向蘇北沿岸流影響范圍的估算基本吻合,從分子生態學角度提示長江口是冬季蘇北沿岸水域重要的物質和能量來源,對探究蘇北淺灘海域生態災害背后的驅動因子提供新的思路。 

江蘇沿岸人工建筑上短濱螺新形成種群的來源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資助,研究生李玉強為論文第一作者,李夢雨、邢騰飛為合作作者,劉進賢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doi.org/10.1002/ece3.8095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