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展
您當前的位置 :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王凡研究團隊在印尼貫穿流(ITF)水體在印度洋的流動路徑和去向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影響因子為5.38)發表。  

  ITF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唯一一個低緯度連接通道,ITF的水體通過印度洋的流動路徑是全球大洋傳送帶概念圖中的基本上層分支,對印-太熱鹽收支、大西洋深層水形成、經向翻轉環流以及區域和全球氣候均有深刻影響。在印度洋的大多數ITF水體最終加入副熱帶西邊界流-厄加勒斯海流。在非洲大陸南端,只有一小部分水體通過厄加勒斯溢出流可以滲透到大西洋,大部分水體轉向東,以厄加勒斯回流的形式回到南印度洋。然而,該水體的去向目前尚無具體研究,可能通過南極繞極流一直向東,回到太平洋。另外,部分ITF水體會在東印度洋向南轉向,加入東邊界流-魯文海流,可能會通過澳大利亞南部狹窄通道回到太平洋。因此,相比于目前比較完善的大西洋去向,對ITF水體的太平洋去向的了解非常有限。  

  王凡研究團隊基于七套模式和再分析數據集的三維流場數據以及拉格朗日追蹤方法,揭示了ITF水體的太平洋去向,量化了重要分支的水體輸運,總結了在印度洋的主要流動路徑。研究結果表明,存在ITF水體向太平洋的去向,且大西洋和太平洋去向的水體輸運的比率為1.60 0.54比1,不確定性代表了不同數據之間的擴散;ITF水體穿越印度洋到達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傳輸時間分別為10-20和15-30年;西南副熱帶印度洋的再循環結構為ITF水體進入大西洋提供了另一機會,而南大洋的南極繞極流則是ITF水體回到太平洋的主要通道;印度洋內部的垂向運動有助于ITF水體離開印度洋。該研究成果將為我們深入了解ITF水體的運動路徑,豐富大洋傳送帶在印度洋海區的認識提供重要支持。  

  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海洋所博士后郭亞茹,通信作者為李元龍研究員,合作者為王凡研究員,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  

  論文信息:   

  Guo, Y., Y. Li*, and F. Wang, 2023: Destinations and Pathways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Water in the Indian Ocean. J. Climate, 36, 3717–3735, https://doi.org/10.1175/JCLI-D-22-0631.1.  

  https://journals.ametsoc.org/view/journals/clim/36/11/JCLI-D-22-0631.1.xml


圖:印尼貫穿流(ITF)水體的主要流動路徑、輸送量、主要去向和穿越時間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