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濤,研究員王愛琴、劉曉艷和副研究員楊冰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高嶷團隊合作,在單原子光熱協同催化丙烷脫氫反應方面取得進展。
丙烷脫氫反應是制備丙烯的重要工業過程。該反應為強吸熱過程,傳統熱催化需要在500 °C至800 °C的高溫下進行,能耗高且易導致催化劑失活。盡管通過引入氧氣的氧化脫氫反應可以降低反應溫度,但存在丙烯過度氧化問題。因此,開發溫和條件下的丙烷脫氫反應具有重要意義。
該團隊基于Cu1/TiO2單原子催化劑,在近環境條件下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在水氣中實現了丙烷脫氫反應。反應溫度在連續流動固定床反應器中降低至50 °C至80 °C,反應速率最高可達1201 μmol·gcat-1·h-1。對比實驗結果顯示,Cu單原子、水氣和光熱協同均對反應有重要貢獻。同位素示蹤實驗、原位EPR、CO-DRIFTS和DFT計算結果表明,該反應在Cu1/TiO2單原子催化劑上,通過光解水產生氫氣和羥基,其中羥基可吸附在催化劑表面,從丙烷中提取氫原子生成丙烯和水;水參與反應但并不損耗,發揮催化劑的作用;Cu單原子在反應中促進光生電子和空穴的分離,并在丙烷的C-H鍵活化和丙烯脫附方面發揮作用。該反應機制與傳統丙烷直接脫氫和氧化脫氫不同,規避了高溫反應的局限性。團隊還發現,太陽光可以直接驅動Cu1/TiO2單原子催化劑上的丙烷脫氫反應。
上述研究為丙烷脫氫反應提供了新的反應路徑,并為利用太陽能推動溫和條件下的強吸熱反應提供了范例。
相關研究成果以Light-driven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by a single-atom catalyst under near-ambient conditions為題,發表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