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是深海、高原、高空等環境下生物面臨的主要環境脅迫之一。生物體在面對外界低氧環境壓力時,會破壞體內糖脂代謝間的平衡關系,影響能量供應,進而導致生物體內環境穩態失衡,影響個體生存。因此,探討低氧下生物體如何維持糖脂代謝穩態具有重要意義。近日,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海岸帶環境生理生態研究組(趙建民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詹祥江研究團隊等合作,重點關注動物低氧適應和響應中的糖脂代謝過程,采用生理學、轉錄組學、代謝組學與行為學等技術手段,闡明了低氧脅迫下動物糖脂代謝穩態維持的關鍵機制,為代謝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運用基因編輯技術首次建立了EPAS1隼型小鼠模型,在模擬慢性低氧環境下,利用呼吸交換率(RER)來探究隼型小鼠在低氧條件下的糖、脂代謝偏向性。低氧處理后,隼型小鼠的RER值在0.75附近隨機波動,而野生型小鼠的RER值顯著降低(脂代謝偏向),說明隼型小鼠在低氧下具有維持糖脂代謝平衡的能力。肝臟轉錄組、代謝組分析印證了隼型小鼠肝具有更好的糖脂代謝調節能力。功能驗證實驗發現突變型EPAS1蛋白活性降低,鈍化了隼型小鼠的低氧反應。此外,研究還分析了行為調節在隼型小鼠糖脂代謝穩態維持中的重要作用。從進化角度看,隼型小鼠維持糖脂代謝穩態在機體應對低氧脅迫時具有重要意義:體重在低氧下可較快恢復,減少體內氧化應激反應,并提高急性低氧下小鼠的存活率。

圖1 隼型小鼠模型構建及其在低氧下的生理表征
研究成果以“Homeostasis of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during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a simulated hypoxic high altitude environment”為題發表于國際綜合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煙臺海岸帶所胡莉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