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10:00,隨著一聲汽笛聲,“科學”號緩緩駛離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新區園區碼頭,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西太平洋開放航次任務。本航次支撐了31項課題,來自同濟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等10家大學及科研、企事業單位的29名科考隊員參加了此次調查研究。中科院海洋所周慧副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劉成龍擔任科考隊長。
“科學”號駛離科考船碼頭
所長王凡、黨委書記王輝、副所長李超倫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到碼頭送行,并對甲板、輪機、實驗室等船上部位進行了航前檢查,詢問了科考隊航次的準備情況,鼓勵大家再接再厲,預祝航次圓滿成功。送船后,黨委書記王輝在基建辦和駐西海岸園區各部門負責人的陪同下,就西海岸新區園區的基建和使用情況進行了現場調研。
所長王凡、黨委書記王輝等人巡視檢查“科學”號
所長王凡、副所長李超倫等與本航次隊員張經院士在船上探討西太平洋溶解態鉛剖面結構問題
西太平洋具有復雜多變的環流結構,是影響我國氣候變化的關鍵海區,并對全球氣候產生重要影響,同時西太平洋也具有復雜獨特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本航次將以西太平洋水文過程調查為主,同時也開展對海洋生物生態、化學過程和沉積物的調查研究,為認識西太平洋多尺度環流變異以及氣候和環境效應提供觀測和基礎數據支撐。
本航次擬開展西太平洋關鍵海區強化觀測試驗,重點對低緯度西邊界流系的流量和流速結構進行長時序觀測和走航斷面觀測,取得該海區關鍵觀測數據,揭示低緯度西邊界流的結構、變異規律;同時,獲取該海域全水深標準深度的水樣,采用分子生態學技術手段,以功能群為單位,闡明黑潮傳輸路徑上水體生物群落結構和生物量時空變化與環境因子的關系;開展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組成調查,揭示受西邊界流影響西太平洋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分布有何差異等問題。
“科學”號預計在11月17日完成航次任務后返回青島母港。
圖/文 大科學裝置辦公室 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