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一群孩子們圍在展柜前,好奇的大眼睛緊盯著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標本,安靜的聆聽科研人員講解;在青島市少年科學院海洋知識特色實踐基地,來自青島市各中小學校的小研究員們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專心致志的進行著海洋化學小實驗;在青島市嘉峪關小學的教室里,課外輔導老師的海洋知識科普報告引起了同學們的極大興趣,爭先恐后的舉手提問……
這些場景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日??破展ぷ髦械狞c點縮影。
探索海洋奧秘、傳遞藍色夢想。海洋研究所以“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宗旨,在海洋科普工作中探索前行,在實踐中履行一個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普及科學知識的責任和義務。
提升科普意識 挖掘資源優勢
“科普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是科學研究機構的神圣使命與社會責任,是每個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楊紅生表示,隨著科普工作的不斷深入,研究所科研人員科普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作為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技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山東省關心下一代科普教育基地、青島市科普教育基地,海洋研究所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的多學科、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擁有亞洲館藏量最豐富、我國規模最大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館藏標本76萬余號,以及“科學一號”、“科學三號”科考船和即將交付使用、我國目前最先進的“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等豐富科普資源。
研究所成立了“海洋科學知識講師團”、“博士實踐團”等科普志愿者組織,匯集了包括7位院士在內的400多名海洋科技高層次人才和500多名研究生組成的科普人才資源。目前,研究所登記在冊的專、兼職科普志愿者180余人,形成了一支以海洋科學知識為特色的,高中低、老中青結合的,高層次的專業科普人才隊伍,滿足了不同層次科普知識受眾的需求。
為保障科普工作順利開展,海洋研究所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科普工作體系,成立了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作為日??破栈顒拥慕M織領導和辦事機構,專人負責研究所科普工作。
同時,研究所每年劃撥科普專項經費,用于加強科普設施建設和開展科普活動,投資60余萬元建設的集科普宣傳、創新成果展示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展廳將于今年下半年建成并面向公眾開放。
突出海洋特色 樹科普品牌
自2008年開始,海洋研究所聯合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青島市教育局、科技局、青島市少年科學院等多個單位和部門,組織開展青島市中、小學生“我心目中的海洋”主題繪畫比賽。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在青島市標志性建筑“五月的風”雕塑下,100多名中小學生揮毫潑墨,用五彩繽紛的畫筆在畫卷上描繪心目中的海洋,該項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四屆,得到了島城市民的廣泛好評,成為青島市青少年海洋科普的靚麗名片。
另外,由海洋研究所協辦、青島市少年科學院主辦的青島市中小學生科學嘉年華活動是島城青少年的每年一度的科學盛宴,海洋所主辦的“藍色海洋——我是小小科學家”“主題活動無疑是全場的焦點,“博士實踐團”的科普志愿者們精心設計的“海中撈鹽”、“海洋植物標本制作”等海洋科學小實驗吸引了眾多中小學生的積極參與。
豐富創新 建立三位一體科普模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信息傳遞呈現速度快、數量大、受眾廣的特點,對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面對新的形勢,海洋研究所不斷調整改進工作方法,創新拓寬工作思路,形成了以媒體、網絡、科普基地建設三位一體的科普工作新模式。
以國家973、863等重大科研項目為背景,研究所與中央電視臺科教、農業等頻道聯合制作的“水母危機”、“揭秘海底聚寶盆”、“大海中的小巨人”、“工廠里養出的三文魚”等科普專題片,播出后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同時,在滸苔爆發、大連海洋溢油、日本福島核電站等重大熱點事件中,海洋研究所積極組織科研人員通過媒體、網站等宣傳途徑,發布最新研究進展和科普文章,引導輿論和社會公眾科學正確的看待問題,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現如今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當中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科普以其方便快捷、形式新穎、信息量大等特點深受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海洋研究所抓住這一機遇,與中國科學院網絡科普聯盟、中國數字科技館等科普專業機構合作,先后推出了“海洋生物虛擬博物館”、“科學三號近海海洋科學考察”等網絡科普專題,并在研究所網站主頁上開辟了海洋科普欄目,讓更多的人可以隨時了解海洋科學知識。
此外,海洋研究所還與科技館、少年宮、少年科學院,以及大、中、小學校聯合共建海洋科普教育實踐基地,積極開展“大手拉小手”、“送科普下鄉”等一系列科普活動,通過科普講座、科學小實驗、參觀實驗室等形式,引導青少年學習海洋、認識海洋,激發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
“科普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我們相信,有夢想就有希望?!睏罴t生對記者表示,研究所需具備科普責任感和使命感,把藍色夢想播撒到每一個角落。
(來源:科學網-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