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中科院沈陽分院院長韓恩厚(左二)考察丹東育成中心

 

  ■本報記者 沈春蕾 通訊員 劉妍 周生龍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其中,中科院沈陽分院負責聯絡和服務的遼寧省和山東省中科院研究所都已經進入改革序列。日前,中科院沈陽分院院長韓恩厚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指出:“通過改革,中科院沈陽分院的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與地方的產業結合方面也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p>

 

  “我們在推進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與地方科技創新體系相結合、推動遼魯兩省院地合作與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打造了一支遼魯科技合作的‘排頭兵’?!?月18日,中科院沈陽分院院長助理、科技合作處處長李明向《中國科學報》梳理了科技合作處近年來的亮點工作。

 

  “干的就是牽線搭橋的工作” 

 

  軸承是各類機械設備中重要的基礎零部件,軸承的性能參數對主機的精度、性能、壽命和可靠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經過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軸承銷售和產量居世界第三位的軸承大國。

 

  但是,軸承生產加工技術、檢測測量技術、高精密裝配技術水平不高,是困擾軸承產業發展的“牛鼻子”問題,也是軸承生產制造過程長期存在的“卡脖子”問題。位于遼寧的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瓦軸集團)找到了沈陽分院科技合作處,希望借助科技力量解決現有難題。

 

  李明帶領科技合作處團隊深入企業了解需求,并促成瓦軸集團與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杜勁松帶領的智能檢測與裝備研究創新團隊進行技術對接,雙方隨后啟動了“鐵路貨車軸承套圈裝前全自動檢測線”和“鐵路貨車軸承圓錐滾子外觀檢測和分組自動線”項目。

 

  瓦軸集團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達產后,預期滿足4萬套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軸承生產能力需求,替代進口產品,為企業新增產值2億元,利潤4000萬元,有效帶動產業及區域經濟發展,潛在經濟效益超過10億元。沈陽分院科技合作處團隊成員張炯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干的就是給企業和科研院所牽線搭橋的工作?!?/p>

 

  沈陽分院丹東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以下簡稱丹東育成中心)副主任、丹東市科技局副局長、沈陽分院科技合作處團隊成員徐艷輝有著多重身份。她表示,為了有的放矢地解決企業科研難題,“丹東育成中心工作人員的工位都快搬到了企業”。

 

  通過丹東育成中心的牽線搭橋,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張忠為核心的功能材料技術創新團隊,牽手丹東安泰爾防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丹東安泰爾),雙方一起突破了制約涂層功能整理的功能紡織材料關鍵技術,成功研發出防雨、阻燃類高性能紡織面料產品,并在職業防護等領域推廣應用。

 

  “在本地能找到接洽的科研單位,既解決了企業自己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也能讓科研單位了解我們的需求,幫助企業提升技術研發能力?!钡|安泰爾負責人表示。

 

  李明介紹道,丹東育成中心由沈陽分院與遼寧省科技廳、丹東市政府共建,已孵化19家企業,3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超1.5億元。

 

  推動遼魯創新體系建設 

 

  “通過院地創新資源的有機結合,不僅為研究所贏得了發展的先機和空間,也有力支撐了遼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崩蠲鹘榻B,沈陽分院在院地合作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科技合作處受邀牽頭編制了《沈陽東北亞科創中心建設總體規劃》,推動研究所重大工程正式納入沈陽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這些已經成為沈陽市‘四個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3年來,中科院沈陽分院組織院屬科研單位與遼魯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和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平臺機構超過130家,新落實合作項目956項,合同金額10.63億元,累計新增經濟效益897.80億元,有力支撐了遼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在山東,沈陽分院推動中科院自動化所、光電院等單位與青島、煙臺、濟寧等地共建了16個分支機構,推動落實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山東中心建設,成為山東區域創新體系重要支撐力量。

 

  2010年,沈陽分院與威高集團進行深入對接,設立“中科院—威高計劃”。在沈陽分院科技合作處團隊的推動下,聚烯烴類材料的化學和生物改性及其在血液儲存與輸注器械的應用等7個項目實現產業化,新增產值40億元。2016年6月,“中科院—威高計劃”續簽新一輪為期五年協議,計劃經費增至每年5000萬元。

 

  李明告訴《中國科學報》:“沈陽分院科技合作處還聚焦山東先進鋼鐵、綠色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領域關鍵共性需求,協調全中科院科技資源,落實了一大批重大項目,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提供科技支撐?!?/p>

 

  在遼寧,沈陽分院科技合作處組織大連化物所等承建遼寧省裝備智能化、催化產業等3個省級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參與菱鎂尾礦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平臺等21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

 

  李明指出,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顯示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探索體制機制改革 

 

  2017年,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沈陽分院、山東省國資委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南京土壤所、天津工業生物所等分別與華魯控股等就土壤修復等10個項目達成合作。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對此作了高度評價:“與山東省國資委合作,是中科院院地合作工作的又一種新的探索?!?/p>

 

  這些年來,沈陽分院科技合作處一直在探索體制機制改革,搭建了院地合作網絡體系。依托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和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科技合作處在遼寧、山東20個地市共建20個轉移轉化分中心。

 

  “近3年中科院在遼魯兩省轉化的科研成果60%以上都是由沈陽分院院地合作網絡體系完成的?!崩蠲鞲嬖V《中國科學報》,我們按照“分中心+科技副職+科技特派員”的模式,將分中心建設與科技副職選派相結合,與遼寧省和沈陽市共同開展“工業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為企業新增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

 

  除完善“線下”工作網絡外,沈陽分院科技合作處還注重搭建“線上”對接平臺。沈陽分院在中科院率先通過“互聯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模式,建成中科院沈陽分院科技成果信息網,遴選了中科院100個專家團隊、1300項可轉化成果,上線以來訪問量突破105萬次。

 

  此外,沈陽分院還率先開展與山東省科學院的全面合作,成為全國科學院聯盟建設的先行者?!敖涍^10年的合作,我們探索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與區域創新體系有效結合模式,創造國立研究機構與地方研究機構互補共贏機制?!崩蠲鞅硎?,希望在院地合作的道路上,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附件: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_国产苏怡静事件在线看_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